当前位置:首页
技术文章
-
便携式电极法氨氮监测仪的技术特点与应急应用
2025-11-12
便携式电极法氨氮监测仪是在线监测的重要补充,适用于应急监测、现场巡检、实验室快速筛查等场景,其技术设计需平衡“便携性”与“测量性能”,核心特点与应用如下:技术特点小型化与轻量化:整机重量<2kg(含电池),体积相当于笔记本电脑(30cm×20cm×10cm),配备手提箱式外壳,便于单人携带;核心部件(电极、预处理模块、主机)集成化设计,减少连接线束,提升便携性。快速检测能力:单次测量周期<10分钟(含水样预处理),采用“一键测量”模式——用户只需注入水样,仪器自动完成pH调节...
-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的抗电磁干扰设计
2025-11-12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的核心部件(电极、信号放大器、通讯模块)对电磁干扰敏感,强电磁环境(如高压输电线路、电机、对讲机)可能导致测量值漂移、通讯中断,抗电磁干扰设计是确保仪器稳定运行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下:硬件屏蔽技术电磁屏蔽外壳:仪器主机采用铝合金压铸外壳(厚度≥2mm),外壳表面导电氧化处理,形成法拉第笼结构,屏蔽外部电磁辐射(如射频干扰)。外壳接缝处采用导电胶密封,确保缝隙<0.1mm,避免电磁波从缝隙渗入;进出线口采用电磁屏蔽格兰头,线缆穿过时通过密封圈紧密接触,消除屏蔽断点...
-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在地表水预警中的应用策略
2025-11-10
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氨氮监测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电极法仪器凭借“实时性强、低功耗”等优势,在污染预警中发挥关键作用,核心应用策略如下:监测点网格化布局关键节点覆盖:根据流域特征布设监测点,形成“源头-干线-支流-入湖/海口”的网格化监测网络:源头监测:在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上游1-3公里处布设监测点,实时监控入库/河氨氮浓度(如水库源头氨氮需<0.5mg/L),预警上游污染风险。干线监测:在河流主干道每隔5-10公里布设1个监测点(视河流长度调整),重点监控城镇排污口、...
-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的试剂废液处理技术
2025-11-10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虽试剂消耗少、废液量小(日均废液量<1L),但废液中含有NaOH(碱性)、硫代硫酸钠、少量重金属(如工业废水带入)等物质,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需采用合规废液处理技术,核心方法如下:分类收集与存储废液分类:根据成分将废液分为两类:①碱性废液(主要含NaOH,pH>11);②混合废液(含NaOH、硫代硫酸钠、水样残留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分开收集,避免不同成分反应产生有害物质(如硫代硫酸钠与强酸反应生成硫化氢)。存储要求:选用耐酸碱聚乙烯储罐(容量10...
-
电极法与分光光度法氨氮监测的技术协同应用
2025-11-10
电极法与分光光度法(如纳氏试剂法、水杨酸法)氨氮监测各有优势,技术协同应用可互补短板,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适用性,核心协同模式如下:在线监测+离线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协同逻辑:电极法仪器用于在线实时监测(优势:快速、连续),分光光度法(实验室国标法)用于定期校准与数据验证(优势:准确、全威),形成“在线监控+离线把关”的模式。具体应用:每日用分光光度法测量1次实际水样的氨氮值C₁,同时记录电极法仪器的在线测量值C₂;计算相对偏差(|C₁-C₂|/C₂×100%),若偏差≤&...
-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的计量检定与溯源体系
2025-11-10
电极法氨氮在线监测仪作为计量器具,需通过计量检定确保量值准确可靠,并纳入国家溯源体系,核心流程与要求如下:计量检定依据与项目依据标准:《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检定规程》(JJG1094-2021),该规程规定了仪器的检定条件、项目、方法和合格标准,适用于电极法、纳氏试剂法等各类氨氮在线监测仪。主要检定项目:外观与功能检查:仪器标识(型号、编号、制造单位、量程)是否完整,采样、加药、检测、通讯、报警功能是否正常。计量性能:零点漂移:24小时内,用无氨超纯水测量,零点漂移绝对值应...
-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的日常运维与保养流程
2025-11-10
电极法氨氮在线监测仪的运维保养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主机5-8年,电极6-12个月)和测量准确性,需建立标准化运维流程,核心要点如下:每日巡检:快速排查基础问题外观检查:查看仪器外壳是否破损、采样管路是否泄漏、试剂桶液位是否正常(需保持在2/3以上)、电极是否浸泡在水样中(无干放)。数据检查:对比当日氨氮数据与历史同期数据,若出现异常波动(如骤升/骤降超过±30%),排查是否因水样异常(如工业废水偷排)或仪器故障(如电极污染)导致。状态检查:查看仪器显示屏上的电极...
-
电极法氨氮监测仪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指南
2025-11-08
电极法氨氮在线监测仪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出现各类故障,快速诊断与排除可减少数据缺失时间,以下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故障一:氨氮测量值持续偏高/偏低可能原因(偏高):①电极膜污染(如有机物、盐垢附着,导致NH₃透过受阻,电势偏低,计算浓度偏高);②pH调节不足(水样pH<10.5,NH₄⁺转化不充分,电极响应弱,误判浓度偏高);③标准溶液配制错误(如高浓度标准溶液实际浓度高于标注值)。可能原因(偏低):①电极老化(斜率<0.055V,25℃时,电势与浓度关系偏差);②余氯去除不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