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更新时间:2025-10-27
点击次数:26
UV 法 COD 在线监测数据需通过严格的有效性判定与质量控制(QC)流程,确保数据可用于环保执法、工艺调控等场景,核心方法如下:
数据有效性判定标准
仪器状态要求:
仪器需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无顾障报警、维护状态),核心部件(光源、泵、检测器)工作正常(如光源光强≥初始值 70%)。
校准有效:最近一次校准(单点或多点)在有效期内(如单点校准<7 天,多点校准<90 天),且校准误差≤±5%。
数据合理性要求:
浓度范围:测量值在仪器量程内(如 0-2000mg/L),超出量程的需经稀释后重新测量,否则判定为无效。
精密度:连续 3 次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否则判定为可疑数据,需重新测量。
相关性:与历史同期数据相比,变化幅度≤50%(特殊情况如暴雨、工艺调整需人工确认),否则标记为异常。
质量控制措施
日常质量控制:
零点检查:每日用超纯水检查零点吸光度,若>0.01Abs,进行零点校准,否则当天数据无效。
标准溶液核查:每周用中间浓度标准溶液(如量程 50%)核查,相对误差≤±10%,否则需重新进行单点校准。
定期质量控制:
比对监测:每季度与实验室重铬酸钾法进行同步比对,采集 10 组实际水样,相对偏差≤±15%,否则需查找原因(如仪器故障、校准错误)并修复。
性能验证:每半年按 HJ/T 191-2005 标准进行重复性、漂移、准确度验证,全部指标达标方可继续使用。
全程序空白:每月进行一次全程序空白试验(用超纯水作为水样,从采样到检测全程参与),测量值应≤方法检出限(如≤2mg/L),否则提示存在污染(如管路污染、试剂污染)。
数据有效性标识与处理
标识规则:根据判定结果对数据进行标识:
“有效":符合所有有效性要求的数据,可用于统计分析和上报。
“可疑":轻度偏离要求(如 RSD=6%),需人工审核后决定是否有效。
“无效":严重偏离要求(如仪器故障时的测量值),不得使用。
缺失数据处理:
短期缺失(<4 小时):用前后有效数据的线性插值法填补。
长期缺失(>4 小时):标记为 “缺失",在统计报表中注明原因(如仪器维护、停电)。
质量控制记录与追溯
记录要求:详细记录校准、核查、比对等 QC 活动的时间、操作人员、所用标准溶液浓度、测量结果、偏差等信息,保存至少 3 年。
追溯系统:建立数据溯源链,每个有效数据需关联对应的仪器状态记录、校准记录、QC 记录,确保数据可追溯,满足环保部门核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