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水样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会对紫外光产生光散射(而非吸收),导致检测器接收的光强减弱,被误判为有机物吸收增强,使 COD 测量值偏高。光散射的精准校正是提升 UV 法监测准确性的核心技术,具体方法如下:
光散射的影响机制
散射类型:根据颗粒尺寸与光波长的关系,分为瑞利散射(颗粒尺寸<λ/10,如胶体)和米氏散射(颗粒尺寸≈λ,如悬浮物),两种散射均会导致 254nm 紫外光的传播方向改变,检测器接收光强降低。
影响程度:散射强度与颗粒浓度(浊度)正相关,当浊度>50NTU 时,散射导致的吸光度偏差可达 0.1Abs 以上(相当于 COD 偏差>50mg/L),严重影响测量准确性。
传统校正技术
双波长校正法:
原理:采用 254nm(有机物吸收 + 散射)和 546nm(仅散射,有机物几乎不吸收)双波长测量,通过计算吸光度差值(A254 - k×A546,k 为散射校正系数)消除散射影响。
局限性:k 值为经验系数,随颗粒性质(如粒径、折射率)变化,在复杂水质中校正精度有限(误差 ±10%)。
浊度仪联动校正法:
原理:用在线浊度仪测量水样浊度(NTU),建立 COD 测量值与浊度的线性校正模型(COD 校正 = COD 实测 - a×NTU)。
适用场景:浊度与散射强度线性关系稳定的场景(如市政污水处理厂),需定期(每月)校准 a 值。
创新校正技术
多角度光散射补偿:
设计:在流通池周围设置多个检测器(0°、90°、180°),0° 检测器测量透射光(吸收 + 散射),90° 检测器测量散射光,通过算法计算散射光对透射光的影响比例,实现精准补偿。
优势:能区分不同类型散射(瑞利 / 米氏),校正精度比双波长法提升 50%,尤其适用于高浊度水样(浊度>200NTU)。
机器学习散射校正模型:
原理:收集不同浊度、不同颗粒类型水样的 A254、散射光强、实际 COD 值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模型输入为 A254 和散射特征参数,输出为校正后的 COD 值。
优势:无需人工设定校正系数,自动适应复杂多变的散射场景,某应用案例显示其校正误差可降至 ±3% 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