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0310-8275478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电极法COD监测仪的校准周期是多久?

电极法COD监测仪的校准周期是多久?

更新时间:2025-09-18点击次数:19

电极法 COD 监测仪的校准周期并非固定统一,需结合仪器使用场景、行业标准要求、样品特性及仪器稳定性综合确定,核心原则是 “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可靠",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常见周期及调整依据:

一、基础校准周期(通用建议)

根据多数仪器厂商说明书及环保监测规范(如 HJ/T 100-2003《高锰酸盐指数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等相关衍生要求),基础校准周期如下:

 

日常校准(短期周期)

 

频率:每次开机后手次测量前,或连续运行时每 24 小时 1 次。

目的:消除仪器断电、环境温度变化(如实验室昼夜温差、现场温湿度波动)、电极轻微漂移对数据的影响。

操作:通常使用单点校准液(浓度接近日常待测样品的 COD 范围,如常见的 50mg/L、100mg/L、500mg/L 标液),快速修正电极响应值。

 

定期校准(中期周期)

 

频率:每周 1 次,或累计测量样品 50-100 个后。

目的:应对电极表面轻微污染、电解液消耗 / 变质(如部分电极需配套电解液)、仪器管路微小堵塞等累积误差。

操作:需进行多点校准(至少 2 个浓度点,覆盖待测样品的 COD 上下限,如 20mg/L、200mg/L,或按仪器推荐的标液梯度),验证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通常要求 R²≥0.995)。

 

全面校准(长期周期)

 

频率:每 3 个月 1 次,或按行业强制标准要求(如环保在线监测设备需符合《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技术规范》)。

目的:撤底校正电极老化、仪器硬件(如光源、温控模块)性能衰减等问题。

操作:除多点校准外,需同步检查电极状态(如清洗电极表面、更换磨损的电极膜 / 电解液)、验证仪器的温控精度(若涉及加热反应步骤),必要时联系厂商进行硬件校准。

二、需缩短校准周期的特殊场景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突破基础周期,增加校准频率:

 

样品特性突变:待测水样中氯离子、硫化物、油类等干扰物质浓度突然升高(如工业废水排放波动),或 COD 浓度范围超出日常校准覆盖区间;

数据异常提示:仪器显示 “电极漂移超限"“校准失败",或测量结果与平行样(如重铬酸钾法手工样)偏差超过允许范围(通常 ±10%~15%,具体看标准);

仪器维护后:更换电极、电解液、进样管路,或进行仪器维修(如更换泵体、温控模块)后,需立即重新进行多点校准;

严苛应用场景:用于环保在线监测(需符合《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第三方检测报告数据等,需按监管要求缩短至每 1-2 周 1 次全面校准,且每日进行单点核查。

三、校准周期的核心依据(避免盲目执行)

仪器厂商说明书:不同品牌(如哈希、岛津、国产聚光等)的电极原理(如重铬酸钾氧化 - 电极检测、羟基自由基氧化 - 电流法等)不同,厂商会给出针对性校准建议,需优先遵循;

行业标准 / 规范:

实验室手动监测:参考《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GB 11914-89)的衍生要求,通常每周校准;

在线自动监测:需符合《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HJ 354-2019),要求每月至少 1 次多点校准,每日用质控样核查;

质量控制(QC)数据反馈:若连续 3 次质控样(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测量误差均≤5%,可维持原周期;若误差频繁超 10%,需立即校准并排查原因(如电极污染、标液失效)。

 

综上,电极法 COD 监测仪的校准周期需 “基础周期打底 + 场景动态调整",核心是通过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避免因周期过长导致数据失真,或周期过短增加不必要的操作成本。



扫码加微信

服务热线

0310-8275478

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3564226449@qq.com

Copyright © 2025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16027114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