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0310-8275478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电极法COD监测仪的样品处理步骤有哪些?

电极法COD监测仪的样品处理步骤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9-17点击次数:18

电极法 COD 监测仪的样品处理是保障测量精度的关键环节,核心目标是去除干扰物质、调节水样至仪器适配条件、确保样品均匀性,避免电极污染或响应偏差。不同厂商的仪器因结构(如是否集成自动预处理模块)略有差异,但整体流程可分为 “预处理"“样品调节"“进样准备" 三大阶段,具体步骤及原理如下:

一、预处理阶段:去除核心干扰物质

水样中常见的悬浮物、油类、气泡、重金属离子等会直接影响电极响应(如堵塞电极膜、吸附在电极表面、与电极活性物质反应),因此预处理是基础步骤,核心操作包括:

1. 过滤:去除悬浮物与颗粒物

操作目的:消除水样中粒径>5μm 的悬浮物(如污水中的泥沙、生物絮体),避免其堵塞仪器进样管路、覆盖电极敏感膜,导致测量值偏低或漂移。

常用方式:

自动预处理仪器:内置在线过滤装置(如孔径 0.45μm 或 5μm 的滤膜 / 滤网),水样通过蠕动泵或负压吸入时,自动完成过滤,滤膜需定期更换(通常 1-2 周 / 次,视水质浊度调整);

手动预处理(无自动模块时):用定量滤纸(中速)或一次性针式滤器(0.45μm 混合纤维膜)现场过滤,取滤液作为待测样品,注意过滤后需立即测量,避免滤液中有机物吸附在滤膜上导致损失。

注意事项:若水样含高浓度粘性物质(如印染废水的染料颗粒),需先静置 5-10 分钟,取上层较清液过滤,避免滤膜快速堵塞。

2. 除油:消除油类物质干扰

操作目的:油类(如工业废水中的矿物油、动植物油)会在电极表面形成油膜,隔绝电极与水样接触,导致电极响应迟缓或无信号。

常用方式:

物理除油:若水样含浮油,先通过油水分离器(如斜板分离器、聚结滤芯)分离浮油;若为乳化油(如餐饮废水),可加入少量破乳剂(如硫酸铝,浓度≤0.1%),搅拌后静置 10 分钟,再过滤去除油渣;

吸附除油:使用活性炭吸附柱(或吸附滤膜),油类物质被活性炭吸附,适用于低浓度油类水样(油含量<10mg/L);

禁忌:禁止使用强氧化性破乳剂(如高锰酸钾),避免其氧化水样中有机物,导致 COD 测量值偏高。

3. 脱气:排除气泡干扰

操作目的:水样中的溶解气体(如空气、二氧化碳、硫化氢)会在电极敏感膜表面形成气泡,导致电极与水样接触不充分,出现 “假阴性" 测量值(如数值跳变、读数不稳定)。

常用方式:

自动仪器:内置脱气装置(如真空脱气罐、超声波脱气模块),通过负压或超声波震荡使气泡逸出;

手动操作:将过滤后的水样倒入烧杯,用玻璃棒缓慢搅拌 1-2 分钟,或静置 3-5 分钟,让气泡自然上浮至液面,取中层水样,避免直接倾倒产生新气泡。

二、样品调节阶段:适配仪器工作条件

电极法 COD 监测仪对水样的温度、pH 值、离子强度有明确要求(通常为温度 5-40℃、pH 2-12、电导率>50μS/cm),若水样超出范围,需通过调节使其符合仪器适配条件:

1. 温度调节:控制在仪器校准温度区间

操作目的:电极响应灵敏度与温度强相关(温度每变化 1℃,响应值可能偏差 2%-3%),需将水样温度调节至与仪器校准温度一致(通常默认 25℃,部分仪器支持 5-40℃自动温补,但仍需避免骤变)。

常用方式:

自动仪器:内置温度传感器与加热 / 制冷模块,水样进入反应池后,自动将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如 25℃±0.5℃);

手动操作:若水样温度过高(如工业废水排放口水温>40℃),将水样倒入烧杯,置于室温下冷却至 25℃左右(不可用冷水快速降温,避免温度骤变导致有机物析出);若温度过低(<5℃),用恒温水浴缓慢加热至 10-25℃,避免加热过度导致有机物挥发。

2. pH 调节:控制在电极适用范围

操作目的:电极敏感膜(如重金属氧化物电极)在及端 pH 下会发生溶解或钝化(如 pH<2 时膜易溶解,pH>12 时易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同时 pH 过高 / 过低会影响水样中有机物的电离状态,导致 COD 测量偏差。

常用方式:

酸性调节:若水样 pH>12,用0.1mol/L 或 1mol/L 硫酸溶液缓慢滴加,边滴加边用 pH 试纸或便携式 pH 计监测,直至 pH 降至 6-8(中性区间,适配多数电极);

碱性调节:若水样 pH<2(如酸洗废水),用0.1mol/L 或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 pH 6-8;

注意事项:调节时需缓慢搅拌,避免局部 pH 骤变;每滴加 1 滴试剂后,等待 30 秒再测 pH,防止试剂未充分混合导致误判。

3. 离子强度调节(可选):补充电解质

操作目的:若水样为纯净水或地表水(电导率<50μS/cm),离子浓度过低会导致电极响应信号微弱、稳定性差,需补充电解质提高离子强度。

常用方式:向水样中加入氯话钾标准溶液(如 1mol/L KCl),按 “每 100mL 水样加 1mL KCl 溶液" 的比例添加,搅拌均匀后测量;

禁忌:工业废水(如化工、电镀废水)通常离子强度较高(电导率>1000μS/cm),无需额外添加,避免离子浓度过高导致电极膜渗透压失衡。

三、进样准备阶段:确保样品均匀与代表性

预处理和调节后的水样需进一步处理,确保进入电极测量池的样品均匀、无二次污染,具体步骤:

1. 摇匀:保证有机物浓度均匀

操作目的:避免水样静置后出现有机物分层(如部分小分子有机物上浮、大分子有机物下沉),导致测量样品不具代表性。

常用方式:

自动仪器:进样前通过蠕动泵循环搅拌(将水样在管路中循环 10-20 秒),或反应池内置搅拌子(磁力搅拌,转速 100-200rpm);

手动操作:将调节后的水样倒入采样瓶,盖紧瓶盖后颠倒摇匀 3-5 次,立即抽取水样进样,避免长时间放置。

2. 采样:避免交叉污染

操作目的:防止前次样品残留或容器污染影响当前测量(如前次高浓度 COD 水样残留,导致低浓度水样测量值偏高)。

常用方式:

自动仪器:每次进样前用待测水样冲洗进样管路和反应池 3 次(即 “润洗"),每次冲洗体积为管路 + 反应池体积的 1.5 倍;

手动操作:用待测水样润洗采样针、注射器或比色管 3 次,再抽取水样,避免使用未经润洗的干燥容器。

3. 进样量控制:符合仪器要求

操作目的:不同仪器的测量池体积固定(如 5mL、10mL),进样量不足会导致电极未玩全浸没,进样量过多会导致水样溢出,均影响测量。

常用方式:

自动仪器:通过定量泵(如蠕动泵定量管) 精确控制进样量(误差 ±0.1mL);

手动操作:用移液管(精度 0.01mL) 准确移取规定体积的水样(如 10mL)注入测量池,避免移液时气泡进入。

四、特殊水样的额外处理(针对复杂工业废水)

若监测对象为高难度工业废水(如化工、制药、印染废水),需增加针对性预处理步骤,常见场景:

 

特殊水样类型

额外处理步骤

目的

高浓度重金属废水

加入络合剂(如 EDTA 溶液,浓度 0.01mol/L),每 100mL 水样加 0.5-1mL,搅拌 1 分钟

络合 Cu²⁺、Cr⁶⁺、Hg²⁺等重金属离子,避免其与电极膜反应生成沉淀,导致电极钝化

含还原性物质废水

加入少量氧化剂(如 0.1mol/L 高锰酸钾,滴加至水样呈淡粉色并保持 30 秒)

氧化 S²⁻、亚硝酸盐等还原性物质(它们会消耗电极活性物质,导致 COD 测量值偏高)

高盐废水(电导率>10000μS/cm)

用去离子水稀释 1-5 倍(需记录稀释倍数,最终结果 × 稀释倍数)

降低离子强度,避免电极膜因渗透压过高破裂,同时减少盐类对电极响应的干扰

总结:样品处理核心原则

干扰优先去除:悬浮物、油类、气泡是最核心的干扰,必须优先通过过滤、除油、脱气处理;

条件严格适配:温度、pH 必须调节至仪器校准范围(多数为 25℃±0.5℃、pH 6-8),避免及端条件损坏电极;

避免二次污染:容器、管路需润洗,试剂(如硫酸、KCl)需为分析纯,防止引入额外有机物或杂质;

及时测量:预处理后的水样需在 30 分钟内完成测量,避免有机物挥发、吸附或微生物分解导致浓度变化。

 

通过规范执行上述步骤,可有效降低干扰因素影响,确保电极法 COD 监测仪的测量结果符合《HJ 377-2019 COD 在线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的精度标准。


扫码加微信

服务热线

0310-8275478

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3564226449@qq.com

Copyright © 2025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16027114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