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COD 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受传感器原理、水样特性、设备状态、操作流程等多维度因素影响,不同测量原理(如 UV 紫外法、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的传感器,其核心干扰因素存在差异,但整体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类,其中 UV 紫外法(当前主流在线监测技术)的干扰因素尤为典型,将重点展开说明。
一、水样本身的干扰因素(最核心)
水样中的杂质、离子或物理特性会直接影响传感器的 “信号识别",导致测量值偏离真实 COD。不同原理的传感器,受此类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具体如下:
1. 浊度(悬浮物)干扰
影响机制:水样中的悬浮物(如泥沙、藻类、微生物絮体)会通过两种方式干扰测量:
对UV 紫外法传感器:悬浮物会散射或吸收 254nm 紫外光(与有机物的吸收效果叠加),导致传感器误将 “浊度吸收" 计入 “有机物吸收",最终测量值偏高。
对化学法传感器(如重铬酸钾法):悬浮物可能包裹有机物,导致氧化剂无法充分氧化;或悬浮物本身被氧化(如还原性泥沙),导致测量值偏高或偏低。
典型场景:暴雨后的地表水、工业废水(如造纸、采矿废水)、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出水。
2. 色度干扰
影响机制:水样中的有色物质(如印染废水的染料、焦化废水的酚类、藻类产生的色素)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对UV 紫外法传感器:若有色物质吸收 254nm 紫外光(如偶氮染料),会直接叠加有机物的吸光度,导致测量值偏高;若吸收非 254nm 光(如某些天然色素),则影响较小。
对化学法传感器:有色物质可能掩盖化学滴定终点(如重铬酸钾法的橙色→绿色变化),导致滴定剂量判断错误,测量值偏差。
典型场景:印染废水、食品加工废水(如酱油、果汁废水)、焦化废水。
3. 共存离子干扰
水样中的某些离子会与传感器的 “测量试剂" 或 “光源信号" 发生反应,干扰 COD 的定量计算,不同原理传感器受影响的离子不同:
干扰离子 | 主要影响的传感器类型 | 干扰机制 | 结果 |
硝酸盐(NO₃⁻) | UV 紫外法 | 硝酸盐在 254nm 处有较强吸收( molar 吸光系数≈7.2 L/(mol・cm) ),与有机物吸收叠加 | 测量值偏高 |
亚硝酸盐(NO₂⁻) | 化学法(重铬酸钾法) | 亚硝酸盐会被重铬酸钾氧化(6NO₂⁻ + Cr₂O₇²⁻ + 8H⁺ → 6NO₃⁻ + 2Cr³⁺ + 4H₂O),消耗氧化剂 | 测量值偏高 |
氯离子(Cl⁻) | 化学法(重铬酸钾法) | 氯离子会被重铬酸钾氧化为 Cl₂(6Cl⁻ + Cr₂O₇²⁻ + 14H⁺ → 3Cl₂↑ + 2Cr³⁺ + 7H₂O),消耗大量氧化剂 | 测量值严重偏高 |
硫化物(S²⁻) | 所有类型 | 硫化物是强还原剂,会优先与氧化剂反应(化学法)或吸收紫外光(UV 法) | 测量值偏高 |
典型场景:海水(高 Cl⁻)、市政污水(高 NO₃⁻)、工业废水(如电镀废水含 Cl⁻、化工废水含 S²⁻)。
4. 有机物种类差异
影响机制:COD 的定义是 “有机物被氧化的需氧量",但不同有机物的 “可氧化性" 和 “紫外吸收特性" 不同:
对UV 紫外法传感器:传感器依赖 “254nm 吸光度 - COD" 校准曲线,但不同有机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差异极大(如苯的 ε≈200,甲醇的 ε≈0.5)。若实际水样中有机物种类与校准用标准液(如邻苯二甲酸氢钾)差异大,会导致 “吸光度→COD" 的换算偏差。
对化学法传感器: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如多环芳烃、长链烷烃)在常规化学氧化条件下(如重铬酸钾法回流 2h)无法被玩全氧化,导致测量值低于真实 COD(此时需用 “总有机碳 TOC" 间接推算,或采用高温高压氧化工艺)。
典型场景:石化废水(含难降解烃类)、制药废水(含复杂有机物)。
二、传感器自身的硬件与校准因素
传感器的硬件设计缺陷或校准不当,会直接导致 “信号检测" 或 “数据换算" 的偏差,是测量精度的基础影响因素。
1. 硬件性能缺陷
光源稳定性:UV 紫外法传感器的 254nm LED 光源若衰减(如使用时间过长、温度过高),会导致 “初始光强 I₀" 降低,计算出的吸光度 A 偏大,最终 COD 测量值偏高;若光源波长偏移(偏离 254nm),会降低对有机物的吸收特异性,导致误差。
检测器灵敏度:检测器(如光电二极管)若老化或受污染,会导致 “透射光强 I" 的检测值不准确,直接影响吸光度 A 的计算精度。
检测池设计:检测池的光程(b)若不固定(如漏水、结垢导致实际光程变化),会违反朗伯 - 比尔定律(A=εbc)的前提,导致浓度 c 的计算偏差;若检测池易结垢(如高硬度水样),会形成 “光阻挡层",导致 I 降低,COD 测量值偏高。
参比光路缺失:部分低成本 UV 传感器未设计 850nm 红外参比光路,无法补偿浊度、悬浮物的干扰,导致测量精度随水样浊度升高而急剧下降。
2. 校准不规范或失效
校准曲线不匹配:未根据实际水样类型选择合适的校准标准液(如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校准高硝酸盐废水),或校准曲线未定期更新(如光源衰减后未重新校准),会导致 “吸光度→COD" 的换算关系偏差。
零点校准错误:用含有机物的水样(而非纯蒸馏水)进行零点校准,会导致测量值整体偏移(如零点偏高则所有测量值偏高)。
多点校准缺失:仅进行单点校准(而非 0-500mg/L、0-1000mg/L 等多点校准),无法覆盖传感器的全量程,导致高浓度或低浓度水样的测量误差增大(如量程上限处 “光饱和" 未校正)。
三、操作与运维因素
人为操作不当或运维不及时,会导致传感器长期处于 “非最佳工作状态",累积测量误差。
1. 采样与预处理不当
采样代表性不足:水样采集点选择错误(如靠近出水口、悬浮物沉积区),或未摇匀水样(导致悬浮物分层),会使测量水样无法代表整体水质,出现 “局部偏差"。
预处理缺失或过度:
对高浊度水样未过滤(如未用 0.45μm 滤膜过滤),导致浊度干扰加剧;
对含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醇、乙醇)的水样过度搅拌,导致有机物挥发,测量值偏低;
化学法传感器未添加掩蔽剂(如高 Cl⁻水样未加硫酸汞),导致离子干扰未被抑制。
2. 清洁与维护不及时
传感器表面污染:UV 传感器的检测池内壁、光源 / 检测器窗口若附着油污、生物膜(如藻类滋生)或水垢,会吸收或散射光线,导致 I 降低,测量值偏高。
试剂过期(化学法):重铬酸钾法传感器的氧化剂(如重铬酸钾溶液)、催化剂(如硫酸银)若过期变质,会降低氧化能力,导致有机物氧化不玩全,测量值偏低。
管路堵塞或泄漏:在线传感器的进样管路若堵塞(如悬浮物沉积),会导致水样无法正常流通,测量值停滞或偏差;若管路泄漏,会导致水样稀释或污染,测量值偏低或偏高。
四、环境因素
传感器工作环境的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会间接影响测量精度,尤其对依赖化学反应的化学法传感器影响更显著。
1. 温度波动
对 UV 紫外法:温度升高会导致水样的折射率变化,轻微影响光的传播(吸光度 A 略有波动),但影响较小;若温度过高(如 > 40℃),会加速 LED 光源衰减,长期影响精度。
对化学法:化学氧化反应(如重铬酸钾氧化有机物)的速率与温度密切相关 —— 温度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若未控制反应温度(如标准要求的 170-180℃回流),会导致氧化不玩全(温度偏低)或过度(温度偏高),测量值偏差。
2. 压力变化
仅对需要加压的化学法传感器(如高温高压氧化法)有影响:压力不足会导致反应温度达不到设定值,氧化不玩全,测量值偏低;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试剂泄漏,影响安全性和测量稳定性。
总结:不同原理传感器的核心干扰因素对比
为更清晰地理解差异,下表总结了 UV 紫外法与主流化学法(重铬酸钾法)的核心影响因素:
干扰类别 | UV 紫外法传感器(在线) | 重铬酸钾法传感器(实验室 / 在线) |
核心干扰 | 浊度、硝酸盐、有机物种类、光源衰减 | 氯离子、亚硝酸盐、反应温度、试剂纯度 |
运维依赖 | 定期清洁检测池、校准光源 | 定期更换试剂、校准滴定终点、处理废液 |
环境敏感 | 温度影响小 | 温度、压力影响大 |
若需提升 COD 测量精度,需针对性解决核心干扰:例如,UV 法需加强浊度补偿(参比光路)、硝酸盐校准;化学法需添加氯离子掩蔽剂(硫酸汞)、控制反应温度。同时,规范校准流程、定期运维(清洁、更换耗材)是确保精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