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高锰酸钾法 COD 传感器(常标注检测结果为CODMn,以区分重铬酸钾法的 CODCr)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利用高锰酸钾的氧化特性与分光光度检测技术,通过量化氧化剂的消耗量,间接计算水样中有机物的总含量(COD 值),整体流程围绕 “氧化反应 - 浓度检测 - 结果换算" 展开,具体如下:
一、核心原理:氧化反应与浓度关联
高锰酸钾(KMnO₄)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通常加入硫酸调节 pH)下加热时,会与水样中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端:高锰酸钾(紫红色)被有机物还原,生成二价锰离子(Mn²⁺),溶液颜色从紫红色逐渐褪去(若有机物含量低,可能仅变浅);
有机物端:水样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 CO₂和 H₂O(或其他无机小分子)。
关键逻辑:水样中有机物含量越高(即 COD 值越大)→ 参与反应消耗的高锰酸钾越多 → 反应后剩余的高锰酸钾浓度越低 → 溶液紫红色越浅。
传感器正是通过检测 “反应后剩余高锰酸钾的浓度",反推出消耗的氧化剂总量,进而换算为 COD 值。
二、具体工作流程(以在线传感器为例)
水样与试剂定量混合
传感器通过内置泵阀系统,自动抽取定量水样,同时加入三种核心试剂:
硫酸溶液:提供酸性反应环境,增强高锰酸钾的氧化性;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氧化剂,作为反应的 “基准物质";
(可选)掩蔽剂:若水样中氯离子含量较高(如部分地表水),可能加入硝酸银等试剂,避免氯离子与高锰酸钾反应(减少干扰)。
恒温加热反应
混合后的溶液被送入加热模块,在100℃左右(沸水浴或恒温加热块) 保持一定时间(通常 30 分钟,部分快速传感器可缩短至 10 分钟),确保高锰酸钾与有机物充分反应。
分光光度检测剩余氧化剂
反应结束后,溶液被送入检测池,传感器通过分光光度计发射特定波长的光(通常为 525-540nm,对应高锰酸钾紫红色的特征吸收峰),穿透溶液并检测 “吸光度":
吸光度与高锰酸钾浓度正相关:剩余的高锰酸钾越多,溶液紫红色越深,吸光度越高;反之则吸光度越低。
传感器会先检测 “反应前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作为初始基准),再检测 “反应后溶液的吸光度",通过两者的差值计算出 “被消耗的高锰酸钾浓度"。
COD 值换算
根据 “消耗的高锰酸钾浓度",结合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每消耗 1mol 高锰酸钾对应氧化的有机物质量),再通过预设的校准曲线(提前用已知 COD 值的标准溶液标定),最终换算为水样的 CODMn 值(单位:mg/L)。
三、关键特点(与其他 COD 传感器对比)
氧化能力较弱:高锰酸钾的氧化性远低于重铬酸钾,无法玩全氧化水样中所有类型的有机物(如长链烷烃、芳香族化合物等难降解有机物),因此检测结果(CODMn)通常低于重铬酸钾法的 CODCr;
适用场景局限:更适合检测地表水、饮用水、轻度污染的湖水 / 河水等 COD 值较低(通常 < 50mg/L)的水体,不适合工业废水、高浓度污水等复杂场景;
试剂毒性低:相比重铬酸钾(有毒)、硫酸汞(剧毒掩蔽剂),高锰酸钾试剂毒性更低,操作和废液处理更安全简便。
综上,高锰酸钾法 COD 传感器的核心是 “利用高锰酸钾的氧化 - 褪色特性,通过分光检测量化氧化剂消耗,间接反映有机物含量",其原理简单、试剂安全,是轻度污染水体 COD 检测的常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