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COD(化学需氧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核心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再通过检测氧化过程中的 “消耗量" 或 “产物量",间接计算出水中有机物的总含量(即 COD 值)。根据氧化方式的不同,主流 COD 传感器可分为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紫外吸收法三大类,各类原理差异显著,具体如下:
一、主流类型:重铬酸钾法 COD 传感器(实验室 / 在线常用,国标方法)
重铬酸钾法是我国《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GB 11914-89)规定的标准方法,在线传感器多基于此原理改良(如 “流动注射法"“分光光度法"),核心是强氧化反应 + 分光检测。
工作流程与原理:
样品与试剂混合
传感器会自动抽取定量水样,与已知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强氧化剂)、硫酸银溶液(催化剂,加速有机物氧化)、硫酸汞溶液(掩蔽剂,消除氯离子干扰)混合,形成反应体系。
高温氧化反应
混合液在165℃±2℃ 下加热回流 2 小时(在线传感器常通过 “微波加热" 或 “恒温加热块" 缩短至 10-30 分钟),此时重铬酸钾中的六价铬(Cr⁶⁺,橙色) 会被水样中的有机物还原为三价铬(Cr³⁺,绿色)。
关键反应逻辑:有机物含量越高(COD 值越大)→ 被还原的 Cr⁶⁺越多 → 生成的 Cr³⁺越多 → 溶液绿色越深。
分光光度检测
反应结束后,传感器通过分光光度计发射特定波长的光(通常为 600-620nm,对应 Cr³⁺的特征吸收峰),穿透反应后的溶液。
依据 “朗伯 - 比尔定律":溶液中 Cr³⁺的浓度与光的吸收强度(吸光度)成正比,传感器通过检测吸光度,反推出 Cr³⁺的生成量,进而计算出消耗的重铬酸钾量,最终换算为水样的 COD 值(单位:mg/L)。
二、简化类型:高锰酸钾法 COD 传感器(多用于轻度污染水)
高锰酸钾法(又称 “酸性高锰酸钾法")氧化能力弱于重铬酸钾,主要用于检测地表水、饮用水等轻度污染水体(COD 值较低),原理与重铬酸钾法类似,核心差异在 “氧化剂" 和 “反应条件":
氧化反应:以高锰酸钾(KMnO₄,紫红色) 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硫酸)下加热,高锰酸钾被有机物还原为二价锰离子(Mn²⁺,无色)。
检测逻辑:有机物含量越高 → 消耗的高锰酸钾越多 → 溶液紫红色褪去越明显。传感器通过检测 “剩余高锰酸钾的浓度"(如分光检测紫红色的吸光度),计算消耗的氧化剂总量,换算为 COD 值(有时也标注为 “CODMn" 以区分重铬酸钾法的 “CODCr")。
三、快速类型:紫外吸收法 COD 传感器(无需化学试剂,实时监测)
紫外吸收法是无试剂、快速检测的物理方法,核心原理是 “有机物对特定波长紫外光的吸收特性",适用于水质稳定、成分相对简单的场景(如工业循环水、污水处理厂出水)。
工作原理:
吸收特性: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含共轭双键、苯环的化合物)会强烈吸收254nm 波长的紫外光(UVC),而无机物(如 H₂O、CO₃²⁻、Cl⁻)对该波长光的吸收极弱,可忽略不计。
双光路补偿:传感器通常设计 “双光路":
一路发射254nm 紫外光:检测水样对紫外光的吸收强度(与有机物浓度正相关);
另一路发射546nm 可见光:检测水样的浊度(浊度会干扰紫外光吸收,需通过可见光吸收值修正)。
计算 COD:传感器通过 “紫外光吸光度 - 浊度修正值" 的预设校准曲线,直接换算出 COD 值,无需加热、无需试剂,响应速度可达到秒级或分钟级,适合实时在线监测。
三类 COD 传感器原理对比
类型 | 核心氧化剂 / 检测方式 | 氧化能力 | 适用场景 | 优点 | 缺点 |
重铬酸钾法 | 重铬酸钾 + 分光检测 | 强 | 工业废水、污水(高 COD) | 符合国标,精度高、抗干扰强 | 需化学试剂,反应慢(需加热) |
高锰酸钾法 | 高锰酸钾 + 分光检测 | 较弱 | 地表水、饮用水(低 COD) | 试剂毒性低,操作较简单 | 氧化不玩全,精度低于重铬酸钾法 |
紫外吸收法 | 254nm 紫外光 + 双光路 | 无(物理) | 循环水、出水(水质稳定) | 无试剂、实时响应,维护简单 | 依赖校准曲线,浊度 / 悬浮物干扰大 |
综上,不同原理的 COD 传感器对应不同的应用需求,核心都是通过 “量化有机物与氧化剂的反应" 或 “有机物的物理特性",实现 COD 值的精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