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常规电导率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基于物质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的关系,核心是通过测量溶液中离子对电流的传导能力来间接反映电导率(单位:S/m 或 μS/cm)。以下是其具体原理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原理: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导率(σ)是衡量物质导电能力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
σ = G × (L/A)
其中:
G 为电导(电阻的倒数,单位 S),即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
L/A 为电极常数(单位 m⁻¹),由电极的几何形状决定(L 为两电极间距,A 为电极面积)。
传感器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G),结合已知的电极常数(L/A),即可计算出电导率(σ)。
二、核心测量方式:电极法
常规电导率传感器主要采用两极式电极,其测量过程如下:
施加交变电压:向浸入溶液的两个电极施加低频交变电压(通常 100~1000Hz)。
采用交变电压的目的:避免直流电导致电极发生电解反应(如水中 H⁺、OH⁻放电产生气泡),影响测量精度。
测量电流:溶液中的离子(如 Na⁺、Cl⁻等)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传感器通过测量此时的电流大小,结合施加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I=U/R)计算出溶液的电阻(R),进而得到电导(G=1/R)。
计算电导率:根据 σ = G × (L/A),代入测量得到的电导(G)和电极常数(出厂前校准确定),最终输出电导率值。
三、关键影响因素
离子浓度:浓度越高,离子数量越多,电导率越大(但高浓度时可能因离子间相互作用,电导率增长变缓)。
温度:大多数溶液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离子运动速率加快),因此传感器通常内置温度探头,通过补偿算法将测量值修正为标准温度(如 25℃)下的电导率。
电极污染:电极表面吸附杂质(如有机物、沉淀)会增加接触电阻,导致测量误差,因此需定期清洁或校准。
四、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适用场景:常用于水质监测(如饮用水、污水、泳池水)、化工生产中溶液浓度控制等。
局限性:对高纯度水(如超纯水,离子浓度极低)测量精度较低,需采用更灵敏的四电极法或电磁感应法传感器。
综上,常规电导率传感器通过测量溶液中离子的导电能力,间接反映其离子浓度,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经典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