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膜法余氯传感器的透气膜出现污染和堵塞时,需根据污染物类型(物理性、化学性)和膜材质特性选择针对性清洗方法,以恢复透气性同时避免损伤膜结构。以下是常用清洗方法及操作要点:
一、物理性污染 / 堵塞的清洗(适用于悬浮物、颗粒物、藻类等)
1. 软刷轻柔擦洗
适用场景:膜表面附着泥沙、絮体、藻类等松散污染物(未形成坚硬沉积层)。
操作步骤:
拆下传感器(或关闭采样流路),用软毛牙刷或专用清洁刷(刷毛硬度≤尼龙 610)蘸取常温纯水(或去离子水),轻轻擦拭膜表面(避免垂直用力按压,防止膜破损);
擦洗后用纯水冲洗 3-5 次,去除残留污染物。
优点:操作简单,无化学损伤风险,适合日常维护(建议每周 1-2 次)。
2. 超声波清洗
适用场景:膜孔隙内堵塞细小颗粒物(如胶体、微米级泥沙),常规擦洗无法清除。
操作步骤:
将传感器的膜片部分(避免电极其他部件进水)浸入盛有纯水的超声波清洗槽中,设置功率 30-50W、频率 40kHz,清洗 5-10 分钟;
取出后用纯水冲洗,检查膜表面是否干净。
注意事项:
避免长时间(>15 分钟)或高频清洗,防止膜因振动疲劳开裂;
不适用于已老化变脆的膜(可能加速破损)。
二、化学性污染的清洗(适用于水垢、油脂、硫化物等)
1. 酸性溶液清洗(针对钙镁水垢、金属氧化物)
适用场景:膜表面有白色 / 灰白色硬垢(如碳酸钙、氢氧化镁沉积),常见于硬水或高碱度水体(如自来水、循环冷却水)。
操作步骤:
配置5%-10% 柠檬酸溶液(或 1% 稀盐酸,腐蚀性更强需谨慎),将膜片浸泡其中 10-20 分钟(观察到水垢溶解即可);
取出后用纯水反复冲洗,直至残留酸液洗净(可用 pH 试纸检测冲洗水呈中性)。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高浓度强酸(如>5% 盐酸),防止膜材质(如聚四氟乙烯)被腐蚀;
清洗后需重新校准传感器(酸液可能影响电极电解液平衡)。
2. 碱性溶液清洗(针对油脂、有机物污染)
适用场景:膜表面附着油脂、表面活性剂或黏性有机物(如食品加工废水、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表现为膜表面发黏、透光性下降。
操作步骤:
配置0.5%-1% 氢氧化钠溶液(或 2% 碳酸钠溶液),将膜片浸泡 15-30 分钟(油脂类污染物会乳化溶解);
取出后用软刷轻擦残留杂质,再用纯水冲洗至中性。
3. 还原性溶液清洗(针对硫化物、金属硫化物污染)
适用场景:膜表面有黑色 / 棕色污染层(如硫单质、硫化银),常见于含硫化物的工业废水(如造纸、印染废水)。
操作步骤:
配置5% 亚硫酸钠溶液(或 10% 硫代硫酸钠溶液),浸泡膜片 10-15 分钟(还原性物质将硫单质转化为可溶性硫代硫酸盐);
取出后用纯水冲洗,必要时配合软刷轻擦。
三、严重污染的应急处理(清洗无效时)
若膜表面形成坚硬且不溶于酸碱的沉积层(如长期未清洗的硅酸盐垢、金属氧化物复合垢),或膜已出现局部破损(清洗后仍检测值漂移),需直接更换新透气膜(通常为耗材,与电解液一起更换)。
更换后需重新进行两点校准(如 0.5mg/L 和 2.0mg/L 余氯标准溶液),确保检测精度。
清洗后的效果验证
响应速度测试:将传感器放入已知浓度的余氯标准溶液中,观察达到稳定值的时间(正常应为 10-30 秒),若仍>60 秒,说明清洗不撤底或膜已老化。
精度验证:检测标准溶液的示值误差,若误差>±5%(或超出厂家规定范围),需重新清洗或更换膜。
总结
膜的清洗需遵循 “先物理后化学,轻度污染优先日常维护" 的原则:
物理性污染以定期擦洗和超声波清洗为主,避免污染物积累;
化学性污染需针对性选酸碱或还原性试剂,控制浓度和时间以保护膜材质;
若清洗后性能仍无法恢复,及时更换膜是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建议根据水质设定更换周期,如洁净水 3-6 个月,污水 1-2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