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在电极法 COD(化学需氧量)监测仪的运行中,零点漂移是指仪器在 “零点状态"(即测量对象为不含可被氧化有机物的空白溶液,理论 COD 值为 0)下,其显示的 COD 测量值(或对应的电信号值)随时间推移,偏离初始零点值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 “本该测不出 COD 的空白溶液,仪器却逐渐显示出非零的 COD 数值,或数值持续发生无规律变化"。
一、零点漂移的核心本质
电极法 COD 监测仪的测量原理,是通过特定工作电极(如重金属修饰电极、纳米材料电极等)与参比电极组成的电极系统,检测水样中有机物被氧化时产生的电信号(如电流、电位等),再将电信号与 COD 值建立校准关系,从而换算出 COD 结果。
零点漂移的本质是:电极系统的电信号基线(对应 “COD=0" 的基准信号)发生了不稳定的偏移。这种偏移并非由水样中有机物(即真实 COD 贡献)引起,而是仪器自身或环境因素导致的 “虚假信号变化",会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二、导致零点漂移的主要原因
零点漂移的产生与电极性能、仪器电路、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常见因素包括:
电极性能衰减或污染
工作电极表面被水中杂质(如悬浮物、生物膜、无机盐结晶)覆盖,导致电极对 “空白溶液" 的响应信号偏离初始状态;
电极材料(如电极表面的催化剂)长期使用后磨损、老化,或在高温、强酸碱环境下发生化学性质改变,导致基线信号漂移;
参比电极(如 Ag/AgCl 电极)的内充液流失、界面电位不稳定,也会引发整个电极系统的零点偏移。
仪器电路系统的不稳定性
仪器内部的放大电路、信号处理模块受温度变化(如环境温度波动、仪器自身发热)影响,导致电信号基线漂移;
电路中的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老化,或电源电压不稳定,也会造成零点信号的波动。
环境与空白溶液因素
环境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会影响电极反应速率和电路稳定性,间接导致零点漂移;
用于校准零点的 “空白溶液"(通常为去离子水或不含有机物的缓冲液)被污染(如空气中的有机物溶解、容器残留杂质),实际已非 “纯空白",导致仪器误判为零点漂移;
测量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如附近设备的强电流、高频信号),可能干扰电极输出的微弱电信号,表现为零点波动。
三、零点漂移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1. 对测量的核心影响
低 COD 水样误差显著:对于地表水(COD 通常为 10-100mg/L)、饮用水(COD<5mg/L)等低浓度场景,零点漂移(如漂移 ±5mg/L)可能直接导致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 50% 以上,甚至出现 “假阳性"(空白水样测出 COD 值);
校准失效:若零点漂移未及时校正,基于 “零点 - 标准点" 建立的校准曲线会整体偏移,导致所有浓度的 COD 测量结果均存在系统误差。
2. 常见应对与控制方法
定期校准零点:按照仪器说明书要求(通常每日开机后、连续测量前,或每测量一定批次水样后),用新鲜配制的空白溶液重新校准零点,修正漂移带来的偏差;
维护电极性能:定期清洗电极(用稀酸、稀碱或专用清洗剂去除表面污染)、打磨工作电极(恢复电极活性),必要时更换老化的电极或参比电极;
控制环境条件:将仪器置于温度稳定(通常建议 15-30℃)、湿度适宜(避免潮湿导致电路故障)、无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运行;
使用合格空白溶液:空白溶液需用高纯度去离子水(如超纯水)配制,储存于洁净密封容器中,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被污染。
四、与 “量程漂移" 的区别(延伸理解)
在 COD 监测仪的性能指标中,零点漂移常与 “量程漂移" 并列,二者均属于仪器的 “稳定性误差",但本质不同:
零点漂移:针对 “COD=0" 的空白状态,反映仪器基线的稳定性;
量程漂移:针对 “已知准确 COD 值的标准溶液"(如 200mg/L COD 标准液),反映仪器对高浓度目标物响应信号的长期稳定性(即测量值随时间偏离标准值的程度)。
二者共同决定了仪器在全量程范围内的测量可靠性,均需通过定期校准(零点校准 + 量程校准)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