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0310-8275478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电极法COD监测仪校准失败后,如何进行故障排除?

电极法COD监测仪校准失败后,如何进行故障排除?

更新时间:2025-09-18点击次数:21

电极法 COD 监测仪校准失败后的故障排除需遵循 **“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部到内部、从人为到硬件"** 的逻辑,结合之前提到的校准失败原因,按以下 6 步系统排查,高效定位并解决问题:

第一步:优先排查「操作与参数设置」(最快验证,排除人为误差)

操作失误和参数错设是最常见且易解决的原因,优先验证可避免无效拆机。

核对校准参数是否正确

操作:进入仪器 “校准设置" 界面,确认以下参数:

标液浓度:是否与实际使用的 COD 标液浓度一致(如误将 50mg/L 设为 100mg/L);

校准模式:是否选择正确(如 “多点校准" vs “单点校准",需匹配标液数量);

响应时间:是否设为仪器推荐值(如 30-60 秒,过短会导致信号未稳定)。

判断:若参数错误,修正后重新启动校准,观察是否成功。

检查操作流程是否规范

操作:
① 确认校准顺序:必须按 “低浓度标液→高浓度标液" 进行(若反向,用空白电解液撤底清洗电极后重新开始);
② 验证进样量:查看仪器进样记录(或手动观察),确保标液实际进样量与设定值一致(无漏液、无气泡);
③ 校准前清洗:电极需先用空白电解液冲洗 3 次,再用待校准标液润洗 3 次,避免残留污染;
④ 清除历史数据:进入 “系统维护",删除旧校准曲线(部分仪器需重启生效)。

判断:规范操作后重新校准,若数据稳定性提升,说明问题源于操作疏漏。

第二步:检查「校准试剂」(排除基础误差来源)

试剂失效或不匹配会直接导致校准无意义,需逐一验证:

验证 COD 标准溶液有效性

操作:
① 查看标液状态:若为自配标液,确认邻苯二甲酸氢钾纯度(需≥99.9%)、称量精度(用万分之一天平)、稀释用水(需为无有机物的超纯水);
② 检查保质期:市售标液开封后需冷藏(2-8℃),保质期通常 1-3 个月,过期标液需更换;
③ 交叉验证:用另一瓶新配制 / 未过期的标液(浓度与原标液一致)重新校准,对比数据偏差。

判断:若新标液校准成功,说明原标液失效;若仍失败,排除标液问题。

检查电解液状态与匹配性

操作:
① 观察电解液外观:若出现浑浊、变色(如从透明变黄色)、有沉淀,说明已变质,需更换;
② 确认型号匹配:查看仪器说明书,确保电解液品牌、型号(如酸性 / 中性 / 碱性)与仪器要求一致(如某品牌仪器需专用 “COD 电极电解液",不可混用通用型);
③ 新鲜度验证:新开封电解液需静置 10 分钟(平衡温度)后使用,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电极响应。

判断:更换新电解液后校准,若信号响应增强,说明原电解液问题。

第三步:排查「电极系统」(核心感知部件,故障高发区)

电极是校准的 “核心传感器",需重点检查其状态:

检查电极表面与物理状态

操作:
① 目视检查:取下电极,观察敏感膜(通常为黑色或透明)是否完好 —— 无破损、无划痕、无明显污染物(如油污膜、无机盐结晶);
② 清洗电极:若有污染,用以下方法处理(按污染类型):

有机物污染:用 5% 稀盐酸浸泡 10 分钟,再用超纯水冲洗;

无机盐结晶:用饱和 EDTA 溶液浸泡 5 分钟,溶解结晶后冲洗;

轻微污染:直接用软毛刷(专用电极刷)蘸电解液轻轻刷洗;
③ 检查电解液泄漏:观察电极外壳(尤其是接头处),若有液体渗出,说明电极内部密封失效,需更换新电极。

判断:清洗 / 更换电极后重新校准,若信号响应速度加快、读数接近标液理论值,说明问题源于电极。

验证电极连接与寿命

操作:
① 检查连接线:拔插电极与仪器的信号接头,用无水乙醇擦拭接头(去除氧化层),确保接触良好(无松动、无生锈);
② 确认电极寿命:电极正常使用寿命为 1-2 年(视使用频率,高污染水样会缩短寿命),查看电极出厂日期或仪器 “电极寿命提示",过期电极需更换;
③ 空白响应测试:将电极插入空白电解液,观察仪器信号值 —— 若信号稳定在 “0±5"(或说明书规定范围),说明电极基线正常;若信号漂移大(>10),电极已失效。

判断:更换新电极后校准成功,说明原电极老化或损坏。

第四步:检查「仪器硬件」(排除底层功能故障)

硬件故障会导致校准无法正常执行,需按模块排查:

进样系统检查

操作:
① 检查进样泵:若为蠕动泵,查看泵管是否老化(变硬、有裂纹),若老化需更换;手动测试泵速,确保流速稳定(无卡顿、无变速);
② 排查管路:用压缩空气(低压)吹扫进样管路,检查是否堵塞(若阻力大,需用 5% 硝酸浸泡管路 30 分钟后冲洗);查看管路接口(如 PE 管接头)是否松动,避免漏液;
③ 气泡排除:进样前需 “排空管路"(仪器通常有 “排空模式"),确保管路内无气泡(气泡会占据体积,导致进样量不足)。

判断:修复进样系统后,若进样量准确、无漏液,重新校准可提升成功率。

温控与信号采集系统检查

操作:
① 温控验证:部分电极法 COD 监测需恒温反应(如 25℃±1℃),查看仪器温度显示 —— 若温度偏离设定值>2℃,检查加热片 / 制冷模块是否工作(用手触摸反应池,感受温度是否正常),温度传感器是否故障(需专业人员校准);
② 信号采集测试:进入仪器 “诊断模式",查看电极信号是否正常传输(如接入标准信号源,观察仪器是否准确接收);若信号为 0 或固定值,可能是信号放大器或 A/D 转换模块故障,需联系厂家维修。

判断:硬件修复后(如更换泵管、修复温控),校准可恢复正常。

第五步:排除「环境干扰」(外部影响易被忽视)

环境因素会间接干扰校准信号,需确认使用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温度与湿度控制

操作:
① 环境温度:仪器需在 15-30℃恒温环境下使用,避免阳光直射、空调直吹(温度波动>5℃/h 会导致电极响应漂移);
② 环境湿度:相对湿度需<85%,湿度过高时需开启除湿机(避免电路板受潮短路,导致信号异常)。

判断:调整环境后,若校准数据重复性提升(RSD<5%),说明问题源于环境。

电磁与振动干扰

操作:
① 电磁干扰:确认仪器周围 1 米内无大功率设备(如变频器、高压线路、大型电机),若有需远离或屏蔽;
② 振动干扰:仪器需放置在水平、稳定的台面上,避免靠近泵、风机等振动源(振动会导致电极与电解液接触不稳定,信号跳变)。

判断:移除干扰源后重新校准,若信号稳定,说明环境干扰是主因。

第六步:软件与系统恢复(解决程序紊乱问题)

仪器软件程序异常可能导致校准逻辑错误,需执行以下操作:

重启与恢复出厂设置

操作:
① 重启仪器:关闭仪器电源,等待 30 秒后重新开机(清除临时程序缓存);
② 恢复出厂设置:进入 “系统设置"→“恢复出厂"(注意:此操作会删除所有用户数据,需提前备份),恢复后重新设置校准参数(标液浓度、响应时间等)。

软件升级(若支持)

操作:查看仪器厂家,若有最新固件版本,按说明书步骤升级(部分仪器支持 U 盘升级),修复旧版本的校准算法漏洞。

判断:软件恢复 / 升级后,若校准流程正常执行,说明问题源于程序紊乱。

排查后的验证与收尾

验证校准结果:排除故障后,重新进行校准,需满足以下条件:

单点校准:实测值与标液理论值的偏差≤±5%(或说明书规定范围);

多点校准: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 R²≥0.995,各浓度点偏差≤±8%。

记录与维护:将故障原因、排查步骤、更换部件(如电极、电解液)记录在仪器维护日志中,后续定期(如每月)检查电极状态、试剂保质期,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注意事项

若排查前 4 步后仍无法解决,说明故障可能源于仪器内部硬件(如主板、信号模块),禁止自行拆机,需联系仪器厂家或专业维修人员(提供校准失败时的仪器报错代码、数据记录,便于快速定位);

处理电解液时需戴耐酸手套、护目镜,避免皮肤接触(多数电解液为酸性,有腐蚀性)。


扫码加微信

服务热线

0310-8275478

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3564226449@qq.com

Copyright © 2025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16027114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