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要保证电极法 COD 监测仪的测量精度,需从电极状态、样品处理、仪器校准、环境控制、操作规范等多维度建立系统性保障措施,核心是消除 “电极干扰、样品干扰、系统偏差" 三大关键影响因素。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法,按优先级和操作频率分层说明:
一、核心:确保电极本身的性能稳定(精度的基础)
电极是电极法 COD 监测的 “感知核心",其表面状态、响应性能直接决定测量结果。需重点做好以下 3 点:
定期清洁,去除表面污染
水样中的悬浮物、油脂、微生物膜或无机垢(如钙镁沉淀、硫化物)会附着在电极表面,阻断电极与水样的电子转移,导致响应滞后或读数偏低。
清洁频率:根据水样污染程度调整,一般每周 1 次(清洁水样可延长至每 2 周,高浊 / 高污染水样需每 3-5 天 1 次);
清洁方法:用软毛刷蘸取中性洗涤剂(如 0.1% 洗洁精溶液) 轻轻刷洗电极表面,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若有顽固无机垢,可用稀盐酸(0.1mol/L)浸泡 5-10 分钟(避免长时间浸泡腐蚀电极涂层),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 pH 中性。
按时校准,修正电极漂移
电极使用过程中会因 “涂层老化、温度变化" 产生基线漂移,需通过标准溶液校准抵消偏差,这是保证精度的关键步骤。
校准频率:手次使用前必须校准;日常每 2 周 1 次全量程校准,每周 1 次单点校准(若仪器支持);更换电极后、水样成分突变(如 COD 浓度从几十骤升至几百 mg/L)后,需立即重新校准;
校准标准:使用国家认可的 COD 标准溶液(如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液,浓度覆盖仪器测量范围,例如低浓度 50mg/L、中浓度 200mg/L、高浓度 1000mg/L),避免用自制非标溶液(易因配制误差引入偏差);
校准操作:严格按仪器说明书步骤进行,确保标准溶液温度与水样温度一致(温差≤2℃),校准后需验证 “校准点误差≤±5%",否则需重新校准。
及时更换老化电极
电极涂层(如重金属氧化物涂层、导电聚合物涂层)有使用寿命(一般 1-2 年,高污染水样下可能 6-8 个月失效),老化后会出现 “响应速度变慢、读数重复性差(多次测量偏差>10%)、无法校准至标准值" 等问题,此时必须更换电极。
更换判断:除上述现象外,可通过 “空白实验" 验证 —— 用去离子水测量,若读数>5mg/L(正常应<2mg/L),说明电极已老化;
更换注意:新电极需按说明书 “活化处理"(如浸泡在专用活化液中 24 小时)后再校准使用,避免直接投入测量。
二、关键:优化样品预处理,消除水样干扰
电极法对水样中的悬浮物、氯离子、还原性杂质(如 S²⁻、Fe²⁺、NO₂⁻) 敏感,这些物质会导致 “假阳性" 或 “假阴性" 结果(如氯离子会与电极反应,使 COD 读数偏高;悬浮物会吸附电极表面,导致读数偏低),需通过预处理去除:
过滤去除悬浮物
对于浊度>10NTU 的水样(如工业废水、市政污水),需在进入仪器前加装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器(或专用在线过滤装置),过滤掉悬浮颗粒;
注意:过滤器需每日检查是否堵塞(通过观察流量变化判断),堵塞后及时更换滤膜,避免因样品无法正常流通导致测量中断或数据失真。
消除氯离子干扰
氯离子是电极法的主要干扰物(当 Cl⁻浓度>1000mg/L 时,干扰显著),需根据浓度选择处理方式:
低浓度 Cl⁻(<1000mg/L):仪器自带 “氯离子补偿功能" 的,需在校准前输入实际水样的 Cl⁻浓度(用氯离子电极或实验室方法测定),开启补偿模式;
高浓度 Cl⁻(>1000mg/L,如化工废水、海水):需加装银盐沉淀柱(填充 AgNO₃改性树脂),使 Cl⁻与 Ag⁺反应生成 AgCl 沉淀去除;沉淀柱需每月更换 1 次,避免树脂失效导致 Cl⁻穿透。
去除强还原性杂质
若水样中含有 S²⁻、Fe²⁺等(如印染废水、矿山废水),这些物质会优先与电极反应,导致 COD 读数 “虚高"。可在预处理阶段加入弱氧化剂(如 0.1mol/L H₂O₂溶液) ,将还原性杂质氧化为无害物质(如 S²⁻→S、Fe²⁺→Fe³⁺),但需控制氧化剂用量(过量会氧化有机物,导致 COD 偏低),建议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添加量。
三、基础:控制运行环境与仪器状态
环境因素(温度、pH)和仪器硬件状态会间接影响电极反应效率,需保持稳定:
控制水样与环境温度
电极反应速率对温度敏感(温度每变化 1℃,COD 读数可能变化 2%-3%),需满足:
水样温度:通过仪器自带的 “恒温装置" 将水样温度控制在25℃±2℃(若仪器无恒温功能,需将监测仪安装在恒温室内,避免阳光直射或环境温度剧烈波动);
环境温度:仪器运行环境温度保持在5-40℃,避免低温导致电极响应变慢、高温加速电极老化。
调节水样 pH 至适宜范围
电极法通常要求水样 pH 在6-9之间(不同厂家电极略有差异,需参考说明书):
pH<6(酸性水样):会腐蚀电极涂层,导致读数偏低,需加入稀 NaOH 溶液(0.1mol/L) 中和至 pH 7 左右;
pH>9(碱性水样):会导致电极表面生成氢氧化物沉淀,需加入稀 H₂SO₄溶液(0.1mol/L) 调节至 pH 7 左右;
注意:中和试剂需缓慢添加,避免局部 pH 骤变,同时记录试剂用量(若用量过大,需考虑 “稀释效应" 对 COD 浓度的影响,必要时进行体积校正)。
维护仪器流路系统
仪器的进样管、反应池、排废管若堵塞或污染,会导致样品停留时间不均、交叉污染,影响精度:
每日检查:观察进样流量是否稳定(与仪器设定值偏差≤10%),若流量变小,可能是进样管堵塞,需用去离子水反向冲洗;
每周维护:用10% 硝酸溶液冲洗流路系统(去除无机垢),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避免残留酸液腐蚀管道或电极。
四、保障:规范操作与数据质控
即使硬件和预处理到位,操作不规范或数据未验证也可能导致精度偏差: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SOP)
制定详细的《电极法 COD 监测仪操作维护规程》,明确 “取样、校准、清洁、数据记录" 等步骤,避免人为误差:
取样:确保取样点代表性(如避开管道死角、曝气口),取样时先排放管道内滞留水(至少排放 3 倍管道体积),再采集新鲜水样;
数据记录:每次测量后记录 “水样温度、pH、校准时间、电极状态" 等信息,便于后续追溯偏差原因。
定期进行数据比对验证
以国家标准方法(重铬酸钾法,GB 11914-89) 为基准,定期(每月 1 次)对同一水样进行 “仪器法" 与 “实验室法" 的比对:
比对要求:两者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应≤±10%(若超出偏差,需排查电极是否老化、预处理是否到位、校准是否准确);
特殊情况:若水样中含有难降解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类),电极法可能因 “无法玩全氧化有机物" 导致读数低于实验室法,此时需在报告中注明 “电极法适用于可生化性较好的水样,对难降解有机物响应偏低"。
应急处理偏差问题
若发现测量数据异常(如读数骤升骤降、重复性差),需按以下步骤排查:
检查电极:观察表面是否污染,用标准溶液验证电极是否能正常响应;
检查预处理:滤膜是否堵塞、氯离子去除装置是否失效;
检查环境:温度、pH 是否超出适宜范围;
重新校准:用新鲜配制的标准溶液重新校准,验证精度是否恢复。
总结
电极法 COD 监测仪的精度保障是 “全流程管理",核心逻辑是:通过电极维护确保 “感知准确",通过样品预处理消除 “干扰因素",通过校准与比对修正 “系统偏差" 。只要严格执行上述措施,可使仪器长期保持 “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精度"(即对 COD 浓度≤50mg/L 的水样,误差≤±10%;50-1000mg/L 的水样,误差≤±5%),满足地表水、市政污水、一般工业废水的在线监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