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0310-8275478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如何降低极化效应对两电极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影响?

如何降低极化效应对两电极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8-28点击次数:14

极化效应是两电极式电导率传感器在测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本质是电极表面因离子聚集或电荷积累形成 “极化层",导致测量电阻偏大、电导值失真。降低极化效应的核心思路是减少电极与溶液界面的电荷积累,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一、优化供电方式

 

采用高频交变电压

 

极化效应在低频电压下更显著(离子有充足时间在电极表面聚集),提高电压频率(如从 50Hz 提升至 1kHz 以上)可缩短离子定向移动的时间,减少极化层的形成。

注意:频率过高可能导致溶液电容效应增强(类似 “容抗" 干扰),需根据溶液电导率范围匹配合适频率(如低电导率溶液用低频,高电导率溶液用高频)。

 

控制电压幅值

 

降低施加在电极上的电压(如从 10V 降至 1~5V),可减少电场强度,减弱离子向电极表面的迁移动力,从而降低极化程度。

需平衡:电压过低可能导致微弱电流测量困难,需配合高灵敏度的电流检测电路。

二、改进电极设计与材质

 

增大电极表面积

 

采用多孔电极(如铂黑电极,表面电镀多孔铂层)或网状电极,增加电极与溶液的接触面积,降低单位面积的电流密度(电流密度越高,极化越严重)。

示例:铂黑电极的表面积是光滑铂电极的数十倍,可有效减少高电导率溶液中的极化效应。

 

选择惰性电极材质

 

采用化学稳定性强的电极材料(如铂、钛、钌铱合金),减少电极本身与溶液的化学反应(如氧化、溶解),避免因电极腐蚀导致的表面电荷异常积累。

 

优化电极间距与形状

 

对于高电导率溶液,适当增大两电极间距(减少电流密度);对于低电导率溶液,缩小间距(增强信号),通过调整电极几何参数匹配溶液特性,减少极化风险。

三、加强测量环境控制

 

避免高浓度溶液长时间测量

 

高浓度溶液中离子数量多,极化效应更易发生。若需测量,可缩短单次测量时间,或采用间歇式测量(测量后断电,让极化层自然消散)。

 

控制溶液温度稳定性

 

温度剧烈变化会影响离子迁移速率,间接加剧极化效应(如高温下离子运动快,更易在电极表面聚集)。通过恒温装置或加强温度补偿算法,维持测量环境温度稳定。

四、定期维护与校准

 

清洁电极表面

 

电极表面的污染(如沉淀、有机物吸附)会增加极化层电阻,需定期用稀盐酸(去除水垢)或无水乙醇(去除有机物)清洗,必要时用软毛刷轻刷,恢复电极表面活性。

 

重新标定电极常数

 

长期使用后,电极表面磨损或污染可能导致实际电极常数偏离出厂值,进而影响极化状态下的测量精度。定期用标准溶液(如 0.01mol/L KCl 溶液)校准,修正电极常数。

五、电路层面的补偿措施

 

引入相位补偿电路

 

极化效应会导致测量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增大,通过电路设计补偿相位偏差,可减少极化对电导计算的影响。

 

采用交流阻抗法分离极化电阻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通过不同频率下的阻抗测量,分离出极化电阻与溶液真实电阻,仅基于真实电阻计算电导率(适用于高精度测量场景)。


扫码加微信

服务热线

0310-8275478

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3564226449@qq.com

Copyright © 2025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16027114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