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0310-8275478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激光浊度法和散射光浊度法的测量原理有哪些区别?

激光浊度法和散射光浊度法的测量原理有哪些区别?

更新时间:2025-07-30点击次数:44

激光浊度法和散射光浊度法虽均基于光的散射原理(即水体中悬浮颗粒物会散射入射光,散射光强度与颗粒物浓度正相关),但在光源特性、光路设计、信号处理逻辑等核心原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区别如下:

一、光源特性不同

光源的类型和波长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直接影响散射信号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激光浊度法:
使用单色激光(如 650nm 红光、532nm 绿光)作为光源。激光具有高单色性(波长单一且稳定)、高方向性(光束发散角极小)和高相干性(光波相位一致)的特点。
这种特性使得散射光的方向和强度分布更集中,减少了不同波长光在水体中被吸收或折射的干扰(例如,水体中溶解的色素对特定波长激光的吸收可被忽略)。

 

 

散射光浊度法:
多使用白光(复合光)或红外光作为光源。白光包含从紫外到红外的多种波长(如 400-760nm),红外光则常用 850nm 或 900nm 以上波长。
其光源特性更接近自然光源,散射信号受颗粒物粒径和成分的影响更显著(例如,小颗粒对短波蓝光散射强,大颗粒对长波红光散射强)。

 

二、光路设计与测量角度不同

两者的光路布局和散射光检测角度存在差异,直接影响对不同浊度范围的适应性:

 

 

激光浊度法:
光路设计更精密,通常采用固定角度组合测量,最典型的是 “90° 散射光 + 180° 透射光" 双角度检测:

 

90° 角:检测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核心信号);

180° 角(与入射光同方向的反向):检测透过水体的透射光强度,用于补偿因颗粒物吸收或光路衰减导致的误差(称为 “补偿光路")。
这种设计能有效抵消高浊度时的 “光衰减" 或低浊度时的 “背景光干扰",确保信号稳定性。

 

散射光浊度法:
光路结构较简单,多采用单一 90° 角散射光检测(少数会增加 0° 透射光辅助校准)。其原理基于 “瑞利散射" 和 “米氏散射" 的综合效应:

 

当颗粒物粒径远小于光波长(如胶体颗粒),以瑞利散射为主(散射强度与波长的 4 次方成反比,即短波散射更强);

当颗粒物粒径接近或大于光波长(如泥沙颗粒),以米氏散射为主(散射强度与波长关系较弱,各方向散射较均匀)。
由于使用复合光,其信号是多种波长散射的叠加,更适合反映复杂颗粒物体系的综合浊度。

三、信号处理逻辑不同

两者对散射光信号的解读和校准方式不同,影响测量精度和线性范围:

 

 

激光浊度法:
因激光单色性强,散射光强度与颗粒物浓度的线性关系更严格(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的扩展形式)。信号处理时,可通过激光的高能量密度放大微弱散射信号(尤其低浊度时),并通过透射光补偿消除非线性误差,因此能在 0.01 NTU 至数千 NTU 的宽范围内保持线性。

 

 

散射光浊度法:
由于白光包含多波长,散射信号是不同粒径颗粒物对不同波长光散射的叠加,线性范围较窄(低浊度时可能因波长干扰出现非线性,高浊度时可能因 “多重散射" 导致信号饱和)。信号处理多依赖经验校准曲线(通过标准浊度溶液标定),适合特定浊度范围(如 0-1000 NTU)的快速测量,无需复杂的补偿算法。

 

四、总结:核心原理差异对比表

对比维度

激光浊度法

散射光浊度法

光源类型

单色激光(如 650nm)

白光或红外光(复合波长)

光源特性

单色性、方向性、相干性强

多波长、发散性较高

测量角度

90° 散射光 + 180° 透射光(补偿)

90° 散射光为主,少数含 0° 透射光

信号处理逻辑

线性关系严格,依赖透射光补偿

依赖经验校准曲线,受粒径影响大

核心原理优势

抗干扰强,适合宽范围高精度测量

结构简单,适合复杂体系快速测量

 

简言之,激光浊度法通过 “单色光源 + 双角度补偿" 实现高精度和稳定性,散射光浊度法则通过 “复合光源 + 单角度检测" 实现低成本和广泛适用性,两者的原理差异直接决定了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优势。


扫码加微信

服务热线

0310-8275478

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3564226449@qq.com

Copyright © 2025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16027114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